当前位置:首页 > 哲理句子 > 正文

数学哲理句子图片大全,唐诗中的数学。

简介白日依山近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给后人留下的一首名诗,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...

白日依山近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给后人留下的一首名诗,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,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。“欲穷千里目”,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,还想看得更远,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,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,“更上一层楼”。这两句诗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:登高,才能望远;望远,必须登高。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,也激励着中国人昂扬向上;这首诗气势磅礴,具有深远意义,一直被后人广为传颂。下面我们从数学角度来计算一下,为了达到此目的,王之涣诗中的楼需要盖多高? 大家都知道,我们居住的地球可以近似的看作是一个球体。因此,不管你长得有多高,你的视力多么好,你所能看到的只有视线与地球相切之内的地方。我们站在地球上一点,向水平方向望去,天跟地交接的线,称之为地平线,就是我们视野的尽头。那么我们到底能看多远呢?利用我们学过的切线长定理和勾股定理,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。 如图,设人眼的高度AB=h,根据切线长定理,切线AC的长度应该根据AC2=OA2-OC2来求,即AC= = ,其中R≈6371公里,为地球半径。因为人眼到地球的距离h与地球直径12742公里相比较显得微乎其微,所以2R+h≈2R,而人眼到地面的距离h即使比较大比如是2.5米,那么AC= ≈ ≈113 =113 =113×0.05=5.65公里,也就是说,即使是一个比较高的人,在平地上所能望见的距离大约为5.65公里,在他的视野内只是一个以他为圆心,以5.65公里为半径的圆,其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。这与我们平时所说的一望无际,广袤无垠等相差很远了。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王之涣诗中的高楼到底有多高?根据上面的公式:AC≈ ≈113 ,可得:h≈ ,如果人能一目千里,那么AC=500公里,则h大约为19.54公里=19540米,这比世界上最高的地方-----珠穆朗玛峰(海拔8844米)还高一倍多!这样的高楼当然不存在了。一目千里只不过是诗人的想象而已!从前面的推导可以看出,AC≈113 ,AC与 成正比,如果人站的地方的高度增加为原来的2倍,视野的距离扩大为原来的1.4倍,视野距离的扩大程度比高度增加的程度要小。因此,在地球上增加高度来扩大视野并不是个很好的方法。目前,为了观察到更远的地方,通常是利用高倍望远镜以及人造地球卫星。当然,像卫星尽管高度很高,但用作观察的卫星一般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很快,低轨道和中高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,不受领土、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,视野广阔。能迅速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、包括地面信息的转发,也可获取地球的大量遥感信息,一张地球资源卫星图片所遥感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。这样视野问题就不是主要问题了,取而代之的是精度问题。一首诗里既可以加进一道数学题,又可以变成一道谜语,还可以熟悉一些成语,最后读出诗的意境还可以陶冶情操,一举多得,何乐而不为呢?你也可以试着找找类似的诗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