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9年初夏,在陕北插队落户生活了十年的王树成终于可以回京了,他的祖父摘掉了反革命分子的帽子,他的父母也都恢复了工作,被称为黑五类子女的王树成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了。接到回京通知的那天,王树成蹲在路边呜呜大哭,引来了不少人围观。
王树成是1969年1月份到陕北杨家圪台大队插队落户的,因为他祖父是反革命分子,他成了黑五类子女,在插队落户期间,别人可以通过招工招干进城工作,他却没有这个资格。别人可以通过当兵或推荐上大学离开农村,他却连想都不敢想。好在乡亲们都特别关心他爱护他,在漫长的插队生涯中,他学会了坚强,也学会了在农村生存的本领。
在陕北生活了十年,他对淳朴善良的乡亲们已经产生了很深厚的感情,也对那片黄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,十年的知青生涯,让他懂得了珍惜粮食,也让他学会了勤劳和善良,十年的知青生活虽苦,可他也收获了很多。用王树成老师的话说,但凡在陕北插队落户生活五年以上的知青,以后再苦再难地生活他们都能承受,因为世上最苦的日子,也没有当年陕北老乡的日子苦。
到了1977年年末,在杨家圪台大队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就剩下王树成一个人了,其他知青都通过招工招干或其他途径离开了杨家圪台大队。看看大家都走了,王树成心里确确实实难受失落了好一阵子,不过他很快就平静下来了,既来之则安之,既然不能离开就安心留下来好好生活吧。
其他知青都离开以后,王树成买了一头小猪崽,买了十只小鸡,还养了一只羊和一只小狗,知青们之前开垦了好几片荒地,开荒地种植的粮食和蔬菜足能解决王树成的吃粮和吃菜问题,知青们离开时也为王树成留下了一些粮食,队里还分口粮,这给王树成养猪养鸡创造了很大的便利条件。
杨队长看王树成早就到了结婚年龄,他担心王树成打了光棍,就操心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。那个女子不是别人,正是杨队长大哥家的三女子杨秀玲。杨秀玲刚满二十一岁,长得很漂亮,她虽然比王树成小五岁,但她不计较,因为她发自内心地喜欢有文化有修养的北京知青,她读过几年书,她很想找一个有文化的男人结婚。杨秀玲十六岁那年就开始和王树成一起参加生产劳动,他俩很熟悉,彼此之间早就互生好感了。
可两个人刚交往了还不到两个月,王树成就得到了回京的通知。从公社知青办回到杨家圪台,王树成第一时间就去了杨队长家,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杨队长。因为在杨家圪台,杨队长就像王树成的家长,什么事情杨队长都为王树成操心。
知道了王树成可以回京的消息后,杨队长替王树成高兴的同时,他心里也多了一份忧愁,王树成走了,他侄女杨秀玲可咋办呀,秀玲可是真心实意地喜爱王树成啊。
令杨队长没想到的是,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告诉了他侄女时,她侄女杨秀玲却很平静,没有很难受很痛苦的表情,她很平静地对杨队长说:“二爸,他能回京是好事嘛,咱不能扯人家的后腿,你不用为哦(我)操心,我木(没)事。”尽管杨秀玲说得很轻松,杨队长还是看到了她眼睛里转动的泪花。
其实,王树成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,虽然他和杨秀玲交往的时间不长,可村里的乡亲们都知道他俩处对象的事情了,王树成不想让杨秀玲受到伤害,更何况,王树成也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杨秀玲。当他把自己担心的事情告诉杨队长时,杨队长却笑着说:“树成,这一天你都等了这么多年,好不容易等来了回城的机会,你就放心走吧,秀玲是个开通的娃娃,她不会扯你的后腿,更不会怨恨你的。”
听了杨队长的话,王树成的心里轻松了一些,但他还是觉得自己就这样离开了,确实对杨秀玲不公平,他的心里也不安生。王树成心里也产生过留在陕北生活一辈子的念头,可一想到他父母和爷爷奶奶都在京城盼望着他回去呢,他的这个念头又打消了。
第二天早饭后,杨秀玲来到了知青点,看到了王树成,她笑着说:“树成哥,你这就要走了,哦(我)来帮你洗洗衣裳拾掇一下你的东西。你回北京是好事情哩,哦(我)不会扯你的后腿,你就放心走你的,哦(我)不怨恨你……”杨秀玲说不下去了,她跑到窑里,把王树成的几件脏衣服放到洗脸盆里,端着脸盆就要去村里的水井旁边洗衣服。
王树成愣怔了一下,苦笑着说:“秀玲,那些脏衣服就不要洗了,以后不出山劳动了,回到北京也就穿不着了。这些日子里,你给了我很多关爱和温暖,我谢谢你。只是我这就要回北京了,总觉得对不住你……”
那一刻,杨秀玲流泪了,王树成也流泪了,他俩的心里都很难受,可又有什么办法呢,王树成实在是不想让父母和爷爷奶奶失望,毕竟他的爷爷奶奶都七十多岁的人了。
离开杨家圪台的头一天晚上,王树成把他窑里的原粮(玉米高粱和荞麦)都装进了口袋里,给杨队长扛去了一袋子高粱和半袋子荞麦,给杨秀玲家扛去了一袋子玉米和一些黑豆,他不用的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都送给了乡亲们,那头五六十斤的猪和羊原本是要送给杨队长家的,杨队长说白送不能要,花钱买才行。没办法,王树成只好收了杨队长二十块钱,把猪和羊卖给了杨队长家。那只小花狗和杨秀玲很熟悉,王树成就不用担心小花狗的归宿了。
除了那些原粮,王树成还有四十斤玉米面和十斤白面,还有一斤豆油,他原本计划把这些东西送给杨秀玲家,可杨秀玲说啥也不要,她说让王树成把这些东西卖给乡亲们,路上当盘缠。
离开杨家圪台那天,一大早杨秀玲就来到王树成的住处,给王树成送来了十几个煮鸡蛋,还有她妈烙的白面饼。王树成没有推辞,他把煮鸡蛋和白面饼装进自己的挎包里,眼含泪水说:“这些我都收下了,谢谢你,我会记着你的。窑里这点白面和玉米面你拿回家,就当是我用这点白面换了你鸡蛋吧。我要走了,你就别让我难受了……”
听了王树成的话,杨秀玲捂着嘴跑出了知青点的院子,哭着跑回了家。
离开杨家圪台时,杨队长和乡亲们都来为王树成送行,杨队长的婆姨也为王树成烙了白面饼煮了鸡蛋。看看送行的人群中不见杨秀玲的身影,王树成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滋味。他把知青点的钥匙交给杨队长说:“队长,谢谢您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和帮助,我会回来看望您和乡亲们的。窑里的那些白面和玉米面还有土炕上的那些东西是留给秀玲家的,还有院子里的鸡和狗都留给秀玲吧。队长,我走了,你……”王树成话没说完,已泪流满面,泣不成声。
看乡亲们都抹起了眼泪,王树成心里更难受,他冲乡亲们挥挥手,擦掉脸上的眼泪,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杨家圪台大队。
回到北京后,王树成把他在陕北插队落户的情况都如实告诉了父母,当说到他和杨秀玲的事情时,王树成再一次泪流满面。
听了王树成的讲述,王树成的父母心里也很难受,王树成的父亲说:”树成,你突然离开陕北,人家杨秀玲心里一定也很难受。再说了,乡亲们都知道了你俩恋爱的事情,这对人家一个女孩子的影响也很大。这样吧,你要是心里放不下杨秀玲,就回陕北找她吧,我和你妈尊重你的选择。”
在北京待了十一天,王树成经过慎重考虑后,他背起行李又回到了陕北。到了杨家圪台大队王树成才知道,三天前,杨秀玲已经和后川马家沟小学的民办教师刘玉柱订婚了。看着心情沮丧的王树成,杨队长难受地说:“树成,你回来晚了……”
就这样,王树成和杨秀玲的那段恋情成了令人心酸的往事,也成了永久的回忆。
再次回到北京后,王树成被安置在邮电局做了一名投递员,结婚后的第三年他报考了电大,电大毕业后调到邮电局人事部门工作,于2013.在邮政局副局长的位置上光荣退休。
退休后的第二年秋天,王树成和他爱人去了一趟陕北,去看望了乡亲们。他夫妻俩到达杨家圪台那天,正巧赶上杨秀玲的父亲去世,王树成不好去打扰杨秀玲,他给杨队长留下一千块钱,又掏出两千块钱委托杨队长转交给杨秀玲,王树成和他爱人当天下午就离开了杨家圪台。王树成原本想参加完杨秀玲父亲的葬礼再走,可他爱人刚到杨家圪台就病了,上吐下泻,病得很厉害,实在没办法,王树成只好陪着他爱人匆匆返回了北京。
那次陕北之行,王树成并没有见到杨秀玲。从那以后,王树成再也没去过陕北,他虽然多次收到过杨秀玲寄来的陕北土特产,他也有杨秀玲的联系电话,可他一次也没给杨秀玲打过电话,不是不思念,不是不牵挂,他是不想打扰到杨秀玲,更不想影响到她的正常生活。
时隔这么多年,每当想起当年离开杨家圪台时的情景,王树成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愧疚和难受,杨秀玲哭着跑出知青点的那一幕,时常浮现在王树成的脑海里。这么多年来,王树一直思念牵挂着杨秀玲,每当想起杨秀玲,他心里就很难受。当年为了回城,自己心爱的女人却成了初恋,他心里能不难受吗。
邢仪老师知青油画作品
老话说沧海桑田难为水,往事如烟终浮云。既是如此,就莫再痴迷得失,就莫再计较对错。就让往事随风,让最美的记忆永留心底吧。
美好,总是在期待里;幸福,总是在珍惜里。让曾经的曾经,只有幸福和甜蜜!我曾经的初恋,愿你永远幸福快乐!这就是王树成对杨秀玲最美好的祝愿。
作者:草根作家